吴雨儒 本报记者 周越 文/图
今天下雨,山高路滑,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进入列瓦镇就进入木里县辖区了,从3000多米的棉桠山一路下到1000多米的河谷,急弯多,路很陡,车要开慢点。”9月23日,记者随西区纪委监委慰问小组前往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看望攀枝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木里县工作组队员、西区纪委监委干部李正国。一路上,在木里县政府办挂职副主任的李正国在电话里反复叮嘱。
晚上8点,车到木里县固增乡。对口帮扶工作组领队、木里县委常委、副县长高升洪和李正国带领我们沿着木里河,在海拔1800多米半山腰的新公路上初略看了克尔乡、博科乡等地的帮扶项目。“大兄弟来啦,欢迎欢迎!”固增乡党委书记熊宁英一见到李正国就热情地打招呼,亲如姐弟。
途中,克尔乡宣洼村的“旅人驿站”是一道漂亮的景观:房屋窗明几净、宽敞明亮,水泥院坝整洁平整,周边高低不一的波斯菊盛放,不时有外地的游客前来歇息……负责人杨拉姆说,这道风景就是攀枝花对口援建的成果。
2021年5月,37岁的李正国随攀枝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木里县工作组来到木里县。为快速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常常跟着领队走村入户考察调研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在高山峡谷里留下帮扶工作印记。当问到身份转变的感受,李正国笑着说:“工作中遇到难题,就要发挥纪检监察干部敢于‘斗硬’的精神,充分体现‘忠诚、干净、担当’。”
“严于律己,肯钻研、能吃苦、会想办法,也敢于较真。”谈及这位“跑村干部”,木里县政府办主任品初益西这样说。
下乡:不惧远与险
在木里县,几十公里的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半山腰。一早下乡,把10多户人家走下来,已经是下午3点左右。山上没有小卖部,填饱肚子成了大问题,在村民家里搭伙吃饭就是常态。
“远”是其一,阻挡进山脚步的还有路上的“险”。木里县许多村庄的道路在群山环抱下,呈现九曲十八弯的形态,甚至有很多地方需要360度转弯,山道只有两米多宽,一边是大山岩石,一边是陡峭山崖,有时遇上公路路基沉降,只有硬着头皮爬山绕行。
李正国讲了两次印象深刻的进山经历:一次是去牦牛坪乡,在途经后所乡的悬崖时,忽然掉下两块巨石,一个正好砸在路中央,一个把公路边坡砸掉半截后飞进了木里河,所幸司机急刹车才躲过一劫。还有一次途经依吉乡麦洛村,突发泥石流,堵住了去路,一旁就是万丈深渊,为了继续前行,他和同事沿山坡攀岩,从滑坡边缘一直爬上最高点,又从另外一边下山,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目的地。
李正国认为,要“走”进老百姓心里,就要及时、精准、全面掌握县情民意,及时投入工作,不畏风雨泥石流、冰雪酷暑、山高路远和悬崖峭壁。在这样的想法支撑下,李正国和同事们一道,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县27个乡镇、83个村,415户脱贫户,23个专业合作社及13家企业,建立了213条工作台账,协调社会帮扶力量筹集到了资金470余万元。
帮扶:带动一片人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实现这些目标,对口帮扶干部不仅要起到好的带头作用,还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带动木里干部群众一起参与。
李正国经常白天跟随领导开展调研,晚上将调研情况写成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离县城15公里的列瓦乡羊棚子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在精准帮扶的推动下,短短几年时间,该村就走上了富裕之路。但近年由于疫情等原因,村集体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金丝皇菊销售不尽如人意。为了防止返贫风险,经调研后,李正国提出“加大金丝皇菊精细化管理力度”的建议,积极给村支部班子做思想工作,并多次主动联系企业解决市场问题,为拓宽金丝皇菊销路打下基础。今年,该村金丝皇菊烘干后产量800斤,目前已卖了400斤,合计一等品2000盒、二等品5000盒,总收入近30万元。村干部们都夸他是“村里的好帮手”。
文化交流是对口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李正国经常主动与藏族群众交流,用文字记录下这里生活的点滴,还原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攀木一家亲”场景。一年多时间里,李正国写出100多篇文章。通过他笔下的文字,使更多人了解认识木里,宣传攀枝花市对口帮扶工作,也让更多人加深了对“攀木”两地人文风情的了解,促进“攀木”两地的经济文化交融。木里县文化馆副馆长格绒央青笑呵呵地说:“与李哥交流,让我对攀枝花充满了向往,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里学习。”
“援助木里不仅仅是我们向外输出好的理念经验的过程,也是自身收获成长和锻炼的过程。唯有融入木里,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才能得到认同,实现价值。”在李正国的帮扶工作日志上,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口帮扶的干部不是一根柴火,烧完就没了;而要做一个火种,能够带动一片人,薪尽而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