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李子坪乡:当归地里中药“香”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5日  来源:凉山日报  阅读次数:

五月末,随着最后一批当归苗到位,木里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村民田长寿夫妻二人天刚亮便下到地里,赶在正午太阳高晒之前,将幼苗栽种完成。

李子坪乡村民在种植当归。

他先用空心铁管往泥巴上一戳,土地上露出了窝穴,紧接着将一株湿嫩的幼苗插进窝里,覆上土,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随着气温升高,额头上早已布满豆大的汗珠,长时间俯下身子劳作,也让他的腰背酸疼难忍。

但看着屋后2.6亩土地全部覆盖上了一层淡绿色,田长寿心里感到由衷的欢喜——第一批下地的苗已经长到数厘米高,他想象着,当归茎块在土壤下茁壮生长,丰收后一辆辆大货车驶进黄泥巴村,前来收购的商人络绎不绝……

“一份合同”的保障:确保销路是产业发展的“硬道理”

宦福,是攀枝花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工作队挂职木里李子坪乡干部。自他挂职副乡长以来,几乎每天都工作在各村组田地里,有时和群众交谈,了解对产业发展的诉求想法,有时躬下身子帮忙耕种,有时带着农业专家前来考察……尽管到乡里还不到一年,但村民已经对他非常熟悉。

“从我到岗以来,一直想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优质产业,让群众取得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

两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李子坪乡村村组组,搜集了很多村民的产业诉求,最终完成了24个项目的包装和申报,总申报资金9020万元。其中,攀枝花援建项目10个,申报资金1800万元。

大山里要发展产业,最重要的不是“种什么”,而是“怎么卖”。

在“跑项目”的过程中,宦福和同为攀枝花帮扶木里,挂职农业农村局干部兰海谈起了李子坪乡发展产业面临的诸多难题。

“最主要就是当归销路,如果上了项目,老百姓辛苦一年,最后却卖不出去,那我就是罪人。”

兰海在挂职以前,是攀枝花农科院的农业方面专家,平时多和各涉农企业有联系。

在了解到李子坪乡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堵点”后,当下他便主动联系了多家企业,未雨绸缪帮助李子坪乡寻找销路。

2023年9月中旬,一支由中药材种植专家、农业企业负责人、技术员组成的考察组来到了李子坪乡,对当地土壤、气候、交通运输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一致认为:“李子坪乡是种植中药材当归不可多得的宝地。”

在田地里,农业企业负责人拍着胸脯表示:“当归按照10元一公斤的保底价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按照市场价收购。”

原本以为,当归产业的引导推广已经水到渠成,不用群众投入一分钱的好产业,应该会有很多人“抢着干”。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从来没种过当归,不懂技术怕是弄不好,你还是找找别人吧。”在走访动员中,工作人员经常听到这样的推辞。尽管乡里一再保证,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但群众仍然支支吾吾,不愿意尝试。

一天傍晚,在黄泥巴村村支部书记伍秀强家里,面对宦福的一再询问,伍秀强才终于道出了群众不愿意种植的根本原因。

“实在是大家都怕了。”伍秀强说,前几年村里群众自发种过海椒,最后却无人问津。

“你要搞的‘当归’,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谁敢种啊……企业说要收购,但空口无凭,谁知道以后还认不认账?”伍秀强抽着旱烟,看着宦福说:“老百姓都推脱说是不懂技术,其实是他们不想伤害你……”

宦福听完恍然大悟,群众要的,只是简单的一份“保障”。

第二天,宦福便开车几百公里,到了谈收购合作的企业驻地,和负责人当面厘清了收购合同细则,条条款款,白纸黑字,盖上公章,在产业真正发展之前,就给予了群众一份保障。

“群众有疑虑,那我们就努力把工作做到位,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老百姓一定会理解和认可的。”

“一项产业”的希望:百亩当归引领致富发展路

“请大家有序领取当归苗,按照我们培训的方式种植,确保成活率……”

5月27日,随着最后一批当归苗发放到位,木里县李子坪乡当归种销新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种植进入尾声。

自从当归销路得到保障后,动员工作顺利开展,全村77户村民积极参与,到6月2日,283亩当归全部种植完毕。

在此之前,为了确保灌溉,还专门配套建设了蓄水池,通过一万多米的水管,将水源引入到每一块田地里,在天干缺水的时候,群众只需要打开水管阀门就能完成灌溉。

“基本上政府把种当归的问题都考虑和解决到位了,我们花的工夫主要就是除草和施肥,并不算累,一个人能够管理好两三亩地,这样我们就不用出去务工了。”村民田长寿说。

“我了解过今年的市场价,估计能卖到17块(公斤),一亩地栽苗7000株,预计亩产500公斤,这样一亩地就能挣八九千元。”田长寿家种了2.6亩当归,对将来的收益,他充满信心。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有不少邻村的群众到地里参观。

其中,白草坪村的马建华说:“如果今年黄泥巴村当归产量高、销路好,明年白草坪村至少能拿出一两千亩土地发展当归产业。”

“今年是政府出资发展产业,明年苗子和肥料可能就需要自己买了。”在田地里,工作人员耐心解释。

“那我们也愿意,只要销路能保障,一亩地别说能挣七八千元,就算有五千元我们都愿意干。”马建华说。

通过政策资金的引导,能够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是项目的初衷和发展方向。

在与企业谈收购合作协议时,李子坪乡干部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未来产业进一步做大的销路问题,并得到明确答复——“如果未来李子坪乡当归产业规模上了千亩,企业将在当地投资建设当归加工厂。”

记者还了解到,当归种植户每出售一公斤当归,将有5%的销售资金进入村集体经济。该项目成功实施,除了进一步促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还将对推动村集体经济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黄泥巴村地处大山山坳的平地,站在山头上,视线就能俯瞰整片土地——在起伏连片的大地上,第一批当归苗已经覆盖上一片绿油油的颜色,农人劳作在田地间,耕耘发展的希望,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正缓缓拉开卷轴。文/图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箭明


主办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攀枝花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地址:攀枝花市炳草岗大街7号 邮编:617000 蜀ICP备19032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