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在主题教育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说会堂”为民解忧止纷争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5日  来源:攀枝花日报  阅读次数:

  11月6日一大早,攀枝花市西区司法局格里坪司法所所长王廷予刚到单位,就收到一份惊喜——格里坪村第五、六村民小组送来的一面写着“遵法融情化干戈 为民解忧止纷争”的锦旗。格里坪村村委会副主任谢方奎说:“没想到困扰我们村用电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三说会堂’多元解纷机制得到妥善解决。”

  西区改制企业多、困难人口多、风险隐患多,各类社会矛盾相对突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探索出“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说法”的“三说会堂”多元解纷机制,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全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高至99.9%,法院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27.63%。

  断电引发的矛盾

  “9月15日早上,我是被热醒的。起床发现空调、电扇都停止工作了,再检查发现是断电了。”格里坪村五组村民万海燕说,当时她就猜到是一家水运公司“断”了他们的电。

  格里坪村的用电矛盾由来已久。1966年,这家水运公司落户格里坪村时与周边村民约定,村里无偿提供土地供公司办厂,公司则无偿向村民提供水电。但近年来,水运公司渐渐无力负担村民的水电花销。现在因为水运公司未支付电费,格里坪村断了电。

  村里将情况上报给镇里的“三说会堂”调解站。因涉及近千名村民切身利益,调解站又将线索报到区级“三说会堂”中心,9月15日下午“三说会堂”的调解专家和区、镇、村以及企业的代表便坐到了一张桌子前。作为调解员之一的王廷予回忆说:“第一次调解时,我们就跟企业沟通,无论后续处置结果如何,首先得把村民的供电恢复。”

  恢复供电后,调解专家团队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走访,分别了解村民和企业的诉求,先后组织了4次调解。“我们建议,企业参照攀枝花市关于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物业管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中的补贴标准,按照每人每月30千瓦时的用电给予村民补贴,超过部分由村民自行承担。”王廷予告诉记者,最开始村民无法接受这个方案。“这么多年村民都用着免费的电,难免有点大手大脚,有的家庭甚至是通宵开着客厅灯。我们多次上门给村民做工作,讲解有关法律政策、宣传节俭用电,最终大家也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10月23日,我们跟村民签订调解协议书,以前公司一年要承担村民80多万元的电费,现在只需要18.8万元左右,也算是暂时解了公司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水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可“点单”的平台

  “鉴于很多矛盾纠纷的化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三说会堂’吸纳在法律、经济、住建等方面有专长,在当地有威望的行家里手,分级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专家库。为了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申请矛盾纠纷调解,这些专家全部可以通过网上‘点单’预约其调解。”攀枝花市西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永丹边说边打开手机,展示“三说会堂”纠纷线上受理平台。

  记者看到,该平台已录入239位调解专家,并列出每位专家的擅长领域、调解次数、调解成功率等信息。其中,攀枝花市西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杨成华是深受欢迎的专家之一。“平台让群众自主选择需要什么领域的调解专家,我们不仅能为他们提供调解服务,还能提供无偿的专业咨询。”杨成华说,在主题教育中,很多基层干部常常思考如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积极参与‘三说会堂’多元解纷,能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果,希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升基层风貌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三说会堂”线上线下平台已受理劳动人事争议类纠纷118件,成功化解处置112件,剩余6件尚在处理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原载11月14日《四川日报》)


主办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攀枝花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地址:攀枝花市炳草岗大街7号 邮编:617000 蜀ICP备19032237号